台北青年創新回饋計畫
南港小彎社區社會住宅
什麼是台北青年創新回饋計畫
台北市社會住宅,除了一般可以透過抽籤之外,還可以針對為了讓社區變得更好,透過提案入選即可入住的台北創新回饋計畫,相關內容說明如下

台北市社會住宅-青年創新回饋計畫
什麼是台北市社會住宅?
為了提高民眾的生活品質,台北市政府直接興建、補助興建或民間擁有之適合居住房屋,提供只租不售的住宅,以較低的租金轉租給民眾,讓有需求的民眾安心居住。承租的方式使住宅資源能循環利用,照顧到更多的民眾。
台北市社會住宅申請條件?
一、年滿二十歲之國民。
二、在臺北市(以下簡稱本市)設有戶籍,或在本市就學、就業有居住需求
者。
三、本人、配偶、戶籍內之直系親屬及其配偶,均無自有住宅者,無承租本市國民住宅、公營住宅或社會住宅。
四、家庭年收入低於公告受理申請當年度本市50%家庭之平均所得,且所得總額平均分配全家人口,平均每人每月不超過本市最低生活費標準之三點五倍者。
(以111年度為例,家庭年收入所得低於167萬,且家庭每人每月平均所得不得超過65,387元)
抽籤方式率取率最高僅7%
符合條件者,在送件申請後即可進入抽籤階段,不過「台北居,大不易」,根據統計以抽籤的方式入取率平均約7%,如果是設籍於外縣市、在台北市就學就業戶,機率就更低了。
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免抽籤、優先入住
因此自106年起台北市政府全國首創辦理「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」,推動讓符合社會住宅入住資格的市民朋友以個人或團體模式,依據專長類型提出具社會性、公共服務性的社區回饋計畫,獲得免抽籤、優先入住優質社宅,而且可以優先選房,讓有心經營社區之青年優先取得租住權,為社宅社區搭起互動橋樑、串連居民網絡,促成理想的居住環境,實現社會公益與居住正義的機會。
如何提高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入取率?
透過前面的介紹,我們已了解「青年創新回饋計畫」的優勢,接下來就要思考如何運用自身的專長,提出具社會性、公共服務性的社區回饋計畫。
在開始前我們不坊先看看評選標準與歷年正取提案,來增加自身的入取率。
➤ 評選項目及評選標準:
1.公眾參與性40%:有助於增進公共福祉與公眾參與,進而產生社會效應。內容包含社區居民參與性、影響力(影響人數/範圍/計畫可持續性)、回饋程度、社區凝聚力之評估。
2.計畫可執行性30%:提案人之相關經驗、執行能力、計畫明確性、具執行潛力等評估。
3.社區發展性30%:以社區作為整體思考、了解居民需求,創造地區、社區特色,有助社區自主發展。
➤ 企劃書3大方向:
社會青年創新回饋計畫需完成提案企劃書,方向需朝向三大主軸,分別為社區經營、人際網絡、社區活動。
1.社區經營:以社區整體發展作為出發點,提出讓社區更好之具體可執行方案。無論是空間運用、資源共享、社區工作坊、平台建構等,並透過團隊能力共同執行。
2.人際網絡:透過社群經營、行銷推廣串聯民眾,協助社區計畫推動與宣傳,讓更多民眾願意走出門參與。
3.社區活動:創造共享共樂之生活環境,於社宅內或周邊社區公共空間,舉辦可持續性活動,鼓勵居民透過活動搭起人際連結、共同參與社區計畫,進而發展為自立經營之社區類型社團。
目前青創戶提案類型相當豐富與多元,以歷屆正取提案約可歸納出七大類,分為社宅公共空間建構與經營、休閒樂活、社區品牌與經濟共享、老幼關懷與社區陪伴、戶外運動與健康、社宅溝通與形象平台、以及地方行銷。